Skip to content

如何判断一个译本的质量?

封面图片:梵蒂冈希腊文手稿,编号544.

问: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译本的好坏,有没有判断标准呢?

答案是肯定。一个译本质量如何也要从学术和静观操练上来看。

学术上:是否从原文翻译;译者是否具有专业背景;译本是否具有基本的学术规范 {#学术上-是否从原文翻译-译者是否具有专业背景-译本是否具有基本的学术规范.wp-block-heading}

从学术上来看,可以根据以下三点来判断一个译本的好坏。

一、通常来说,从原文翻译要比从英译本、法译本等其他语言的译本翻译更好。

从原文翻译的译本相对来说要比二翻的好,这个道理是毋庸置疑的。不幸的是,目前,就国内的出版状况而言,尤其是与东方教会相关的翻译,大多是从英文译本翻译过来的二翻作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推广普及的权威性上,都表达了从原文翻译这些译本的必要性。

二、对于翻译东方教会早期文献而言,译者最好是神学专业背景——尤其是研究东方教会传统——出来的

通原文是一个方面。译者是否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学术训练也很重要。以翻译东方教会早期文献为例,读神学出生的人就要比读哲学或历史出生的人更适合翻译早期教会文献。几年下来相关领域的学术训练会让译者无论在知识储备、学术前沿和一手材料的熟悉上都更胜一筹。

然而,就目前出版界而言(不提现今出版这方面的译作有多难了),凡出版的译作,鉴于目前国内的局势,神学专业出身的学者寥寥无几。据笔者有限的了解,很多基督教文献的译者多是从哲学部门转过去的,基督教的研究是哲学的附带产品,更不要提神学是哲学的巅峰了。

而对于叙利亚传统的翻译,笔者更是未曾耳闻(除了敦煌和吐蕃出土的叙利亚,粟特语和回鹘语文书外)。

第三,具备学术规范的译作要比好于没有规范的译作

所谓学术规范就是告知读者一切与该译本相关的信息。比如说,

  • 告知读者你为何要翻译这部著作——一般称为缘起或序言;
  • 你基于哪些版本版本翻译的——让读者知道译本的源头;
  • 译者是否针对中国读者写介绍:介绍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成书时间,作者因何种原因写的这本书,该译作的学术研究史,手稿校勘传统等。
  • 让读者知道译者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并愿意诚实地把翻译过程中自己的疑惑一并告知读者——一般情况下这是通过注脚或注释来完成的;
  • 凡例——告知读者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标准
  • 此外,参考书目,附录和索引,人名地名表等信息也要一并告知读者

以上的学术规范都是基于学术的基本精神:追根溯源,保持严谨诚实。如果不做到这些点,就会让读者迷惑,这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笔者见过一些有关东方教会的、尚未出版的网络译作,能看出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翻译,但都普遍缺少学术规范,这实在可惜。

此外,译者的中文功底是否深厚也是判断一个译作质量的标准之一。如果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让读者味同嚼蜡,就无法视之为一个好的译本了。

灵性上:是否是信徒;是否有信仰生活 {#灵性上-是否是信徒-是否有信仰生活.wp-block-heading}

以上三个学术上的标准为判断一个译本质量打了很好的基础,然而从静观之路的角度看,一个译者在翻译早期教会文献时,若缺少基本的信仰生活,这个译本的“灵性”是会打折扣的。

对于翻译基督教文献而言,在学术基础趋同的状态下,虔诚基督徒,甚至修士的翻译当然要比非信徒,甚至异教徒(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来得好。因为非信徒虽然阅读了原文著作,甚至产生了正确的理解和知识,但心里对教父们教导的信服程度是有保留的,就是说,他并未全心信服,把这些教导当真——如果当真,他就不会不信了,即或他在思想上认同,但在心灵深处并非真信,更别提其个人信仰生活(定期参加教会礼仪,领圣餐,读经祷告,禁食克己等)了。

这种“保留”的态度当然会影响他对教会文献的理解和视角,因此他们翻译过来的译本,即或思想和译文正确,但由于信仰的缘故,文字下面的“灵性”视角和精神几乎是难以窥见的。对于这种译本,耶稣对法利赛人的评论是适用的,他说:“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太23:3)

笔者曾听一位长老分享译者的最佳身份是修士。他说得不错,修士不但能在学术上很容易长进,在灵性上也是可效法的榜样,是做翻译的最佳人选。

因此,一个好的译本不但在学术上有要求,而且在灵性上对译者也提出了要求。学术上是有目共睹的,基础性的;而灵性上的则以有虔诚生活的基督徒为佳。笔者虽然是信徒,在学术上算是稍有预备,但在灵性上是一无所成的。

愿上帝成全这工!